Table of Contents
Toggle撰寫原因 :
「消費心理、消費行為、行銷」等關鍵字,聽起來似乎是一門門專業學問,非行銷從業者一般不太會去深入了解,就好像商管學生不會想了解機械原理,所以我今天推薦的並非行銷用書,而是被我定義為生活用書,也就是說,任何一個過著正常生活的人都會對本書中的故事、概念感到有所共鳴,我也相信我從書中抓取的幾個案例以及提供我自己的共鳴,會讓大家更加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消費活動背後的原理,但最重要的是 #知道 跟#做到 永遠是兩回事
書中有舉一個行銷學上最常出現的經典案例
當你在網路上想要訂閱某家雜誌,上面寫
1書本雜誌訂閱50元
2網路訂閱30
3書本雜誌+網路訂閱 50元
你會選擇哪一個??
我猜是 書本雜誌+網路訂閱 對嗎
為什麼?
因為3方案讓你感覺你是賺到的,書本雜誌50元,書本雜誌加網路也還是50元,感覺起來似乎網路訂閱免費,所以大多數人下意識都是選擇3吧~
但是其實你真的需要書本雜誌嗎 ??
明明只想要網路訂閱而已,卻莫名的買了多付20元的組合,而且書本雜誌買來卻也只是放在哪長灰塵。
這就是相對的力量。
以我自己的例子,前陣子跑去染頭髮,當時店門口招牌寫染髮888,走進去後理髮師卻給了我一個菜單,裡面有很多種組合,最便宜的是染髮加頭皮按摩送潤髮乳,再來就是有一些更多的服務送更好的東西這樣,我當時看完菜單後,下意識就是選最便宜的,也就是染髮加頭皮按摩送潤髮乳價格1200,等到從理髮店出來後。
我才驚覺,咦!不對!! 明明我本來只打算花888染髮而已阿,什麼頭皮按摩潤髮乳,我不需要啊!! 😤😤
這就是我們在日常消費上常有的行為,尤其是這些不理性的行為是長期且可循的,所以店家就是借此不斷的刺激你的消費,今天是染髮的例子,以後也還會有其他敗在相對的力量下的例子哈哈。
看了本書後,我就知道我是敗在哪裡,總比出了理髮店還很開心的回家還好。
看到這裡,你是否也有什麼共鳴嗎 ? ?
「對啊我以前也是……」
「我上次去買XX也是…..」
運用在房地產上的話就是……
請自行觀察….
(有心得的話歡迎留言告訴我)
這就是相對性用在生活上的力量
其實在這個例子中,還有一個行銷上簡單卻常用的消費心理在裡面,當你今天問客戶是否要購買A服務時,客戶心中所想的是,要買或是不買,但如果你今天是問客戶你要A還是B方案呢,客戶心中會先想的是A好還是B好,也就是說,他會下意識的認定他會買,只是要決定買A還是B,這樣成功銷售的機率又大一些了。
大家看到這個資訊後,是不是開始知道那些店家的陽謀了呢,各位是否會更加小心,不要讓自己被騙倒呢,還是跟我一樣,明明知道是不需要的東西,卻還是因為覺得划算而擴大消費呢 ?
你是否也有類似的例子可以分享?
舉一反三
求偶時: 今天學完後,下次你就不要再問女生「你願不願意要當我女友?」
而是問「你要當我女友還是當我老婆 ?」
女生 :「滾」
要零用錢時:
「媽媽你這個月要給我3000元還是1500元 」
媽媽: 「 滾 」
跟老闆求加薪時:
「 老闆我這個月業績提升15% ,你要給我加底薪15%還是用獎金方式給我 」
老闆 : 「 滾」
#知道 跟 #做到 永遠是兩回事 😱😱
心得出處《誰說人是理性的》-Dan Ariely